多彩納米比亞

沙丘沙漠

1. 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
納米比沙漠(Namib是納馬語)是納米比亞西部的沙漠,位於納米比—諾克路夫國家公園(Namib-Naukluft National Park)內。沙漠面積50,000平方公里,位於納米比亞長1,600公里的大西洋海岸線,東西闊度由50-160公里不等,安哥拉西南部也屬於納米比沙漠範圍。這地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已持續了最少8千萬年,從大西洋吹向該地區的空氣經過寒冷的本吉拉洋流(Benguela current)後變得乾燥並冷卻下沉,形成乾旱氣候。沙漠每年的降雨量少於10毫米,幾乎寸草不生。
在這個占了整個國土大約四分之一的沙漠中,紅色沙流妖豔似血。隨著太陽的軌跡和光線的變化,沙流的顏色也不斷的變化,配合著沙漠裡形態怪異的枯樹和沙丘給人一種宛如隔世的感覺。

2. 地球上最高的沙丘
蘇索斯維利(Sossusvlei)地區的沙丘是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沙丘,它那莊嚴高聳的沙丘、巨大的星形山脈是藝術家和攝影師所尋覓的主題,最大的一個沙丘高達325公尺,為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在蘇索斯維利的沙丘附近沒有住宿條件,遊客只能在日出後、日落前進入該地區。

 

部落文化

1. 赫雷羅(Herero)人
據說十六世紀初,赫雷羅人就定居在納米比亞的南部。根據他們的歷史,赫雷羅人來自一個水草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很有可能是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的西部。但至今沒有任何歷史資料可以證明赫雷羅人什麼時候,從哪裡進入了納米比亞。
十九世紀,赫雷羅人和臨近的納馬族人不斷發生戰爭糾紛。當時德國殖民政府不得不派遣德國強制保護部隊來平息兩者的衝突。因此,赫雷羅人又陷入了與德國強制保護部隊的鬥爭。最終,赫雷羅人在水堡(Waterberg)一戰中戰敗,許多族人向東逃至博茨瓦納。
赫雷羅族是一個非常自豪的種族。他們珍視並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比如木庫魯(MuKuru),一種通過熊熊燃燒的大火與祖先們交流的儀式。每年8月,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赫雷羅人會穿上民族服裝遊行。

2. 紅人/辛巴族(Himba)人
1978年,一個報導這個部落的記者在卡奧克蘭(kaokoland)訪問辛巴族部落時問辛巴族人: 〝你們的生活怎麼這麼落後呢?〞辛巴人回答道: 〝我們的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沒有戰鬥,沒有犯罪,沒有饑餓,也沒有任何仇恨。對此,我們已經感到十分滿意。您呢?您在您的土地上生活的好嗎?〞
辛巴族人因為他們的孤立和保守,確實被這個世界所遺忘。許多年前,當大部分赫雷羅族向南遷移到至納米比亞中部時,仍有部分族人留在了卡奧克蘭的山區。由於長期乾旱,他們靠野生植物和從土地中挖掘食物為生,被稱為〝Tjimba 〞,來自〝Ondjimba – Ndjimba〞這意味著Aardvark (土豬,非洲食蟻獸),指從土地中挖掘出糧食的人。
辛巴族人喜歡用紅泥抹遍全身以此來抵擋火辣的太陽和蟲子,因為也被稱為紅人。如今許多年輕一代的辛巴族人正在接受正規教育,並且放棄了他們的許多舊的習俗和傳統。然而,大多數老一輩仍堅持他們的傳統。

3. 布須曼人(Bushman)
布須曼人四肢精瘦,身體比例極其適合耐力運動。通常,他們都有高顴骨和淺褐色皮膚,新生兒和小孩的皮膚更淺。大部分女人只有140公分左右,而男人也不超過160公分。具有深黃透紅的皮膚,蒙古人種的眼睛,高高的顴骨,濃密捲曲呈顆粒狀的頭髮。與納米比亞的其它種族有相當明顯的區別,至今其祖先人種來源依然不明。
布須曼人是天生的獵人,他們具有尋找水源的天賦和非凡的動物跟蹤技能。這一種族過去都僅靠原始的弓箭、麻醉性植物的汁液狩獵,加上採集植物的塊根、果實維持生活,極少數從事農業。但近年來在現代文明衝擊下,能夠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越來越少,但同時又難以融入現代文明,面臨很多生存的困境。
數千年來,布須曼人以狩獵為生,隨動物的遷徙路線而紮營暫居,由此限制了他們發展自己領域的條件,這也是為什麼布須曼人是納米比亞各族中唯一沒有傳統領地的原因。他們的跟蹤技能使他們非常受農場主的歡迎。一些布須曼人加入軍隊擔當搜索任務。

 

奇趣動物

1. 劍羚(Oryx)
納米比亞的國獸,即納米比亞國徽上的守護者。劍羚是直角非洲羚羊中體積最大的一種。在臉上、喉部及背部有獨特的黑色條紋。雄性劍羚的角又直又長,極其雄偉。

2. 黑臉黑斑羚(Black-faced Impala)
黑臉黑斑羚是黑斑羚的變種,臉上有明顯的如火焰般的黑色條紋。出沒於卡奧科蘭(Kaokoveld)以及安哥拉的西南部。在埃托沙國家公園內可看到大部分的黑臉黑斑羚,它們獨立於其他黑斑羚,個頭也更大些。

3. 獵豹(Cheetah)
據悉全球現有10000至15000只獵豹,納米比亞擁有近2500頭獵豹,因此被稱為獵豹之都。其中大部分獵豹活躍於納米比亞北部中心地區,小部分生活在埃托沙國家公園,卡拉哈里以及納米比亞的西北部。

4. 軟皮海豹(Cape fur Seal)
軟皮海豹是南部非洲的唯一海豹。它全身覆蓋一層軟毛,可使體溫維持在37℃。雄海豹平均體重不到200kg,在生殖季節可增加到360kg以上。雌海豹較小,平均體重75kg。每胎一隻,繁殖時間為11月底或12月初開始的一個月。
母海豹外出捕食歸來,以呼聲及氣味來辨認自己的小海豹。小海豹在4、5個月時會脫毛,全身由暗灰色變成棕綠色。小海豹死亡率很高,第一年內超過25﹪的小海豹無法存活,而死亡高峰期為出生後的一周內。天敵有棕鬣狗和黑背胡狼。
海豹減少的原因:(1)人為因素-人類的捕殺。(2)自然因素-1933年海豹數量約25萬隻,但1994年爆發〝紅潮〞,海中魚類大量死亡,使海豹因饑餓而大量死亡,只剩下25000只。紅潮發生週期約30年,其後海豹數量會隨魚量增加而增加。

 

特色植物

國花千年蘭(Welwitschia)——世界上壽命最長的草本植物。
從史瓦克蒙驅車向東南方向行駛大約100公里,就逐漸進入了納米比大沙漠中的千年蘭自然保護區。這裡的沙漠中連一般低等植物都很少見到,卻奇跡般地生長著許多千年蘭。
這種植物是由一位名叫威爾威查(Welwitschia)的植物學家,在1860年於安哥拉沙漠中首先發現的。人們就以其名〝威爾威查〞 (Welwitschia)為這種植物命名了。這種植物形似蘭花,但卻十分耐旱,生命力特強,以〝長生不老〞著稱,一般可活1000年以上,故中國人將它意譯成〝千年蘭〞。在納米比大沙漠中有一株千年蘭之王。這株千年蘭為雌性,已經開花結籽,其高約有2公尺,沿其周圍走一圈足有10公尺,迄今已生長約1500年。它的壽命在世界各類草本植物中是最長的。
千年蘭是納米比亞的國花,並被選作納米比亞國徽圖案的一部分。

 

海上巡遊

在鯨灣或者其它沿海港口都可以乘坐遊艇出海。
當舒服地躺在甲板上時,你可以抬頭望見塘鵝和海鷗。時不時還有海豹爬上遊艇來等待你餵食。在船上同時還能享用香檳和美食,新鮮的生耗仿佛是直接從海裡爬上你的餐桌。
從鯨灣出發的海灣地區,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色:遇海難的輪船、燈塔、牡蠣台、各種鳥類、海豹和各種海生物。
在這裡可能會遇到三種海豚,它們是大型海豚(它們是納米比亞本土最重要的海豚),藍海豚和大西洋寬吻海豚。
偶爾還可以看到一些別的大形哺乳動物,如:露脊鯨和駝背鯨,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強大的虎鯨(逆戟鯨)以及稀有的翻車魚和棱皮龜。

 

城市觀光

1. 溫得荷克(Windhoek)
溫得荷克是納米比亞的首都。位於納米比亞海拔1728公尺的中央高地上,人口約32萬,四分之一是歐洲人後裔。溫得荷克地處乾旱地區,由於周圍有丘陵環繞,減弱了幹風侵襲,年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7℃,常年氣候宜人。
溫得荷克建於1890年,作為軍事基地,當時稱為Wind-huk。1915年,溫得荷克被南非聯盟的軍隊佔領,一次大戰後,這裡成了同盟國西南非洲託管地的行政中心。
這裡歐韻濃厚,琳琅滿目的商店,餐館、咖啡館、酒吧,遍佈市里;尖頂圓拱的基督教堂,日爾曼風格的城堡,色彩鮮豔,錯落有致的庭院別墅,再加熙來攘往的金髮碧眼人,直讓遊人錯把這裡當作一處歐洲城鎮。市中心的基督教堂是溫得荷克的地標建築之一,從城市的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這座建築。樸實圓潤的外形、紅色的屋頂、幾乎所有門窗和房檐都用俏皮的白色幾何形勾勒出來。
本地的居民使用三種語言,南非荷蘭語、德語和英語。酪農業、傢俱製造業、工程和釀造業是這裡的主要工業,紅、白葡萄酒聞名遐邇。周圍地區是西南非主要農業區。這裡還是商業中心和集散地。

2. 史瓦克蒙(Swakopmund)
史瓦克蒙位於納米比亞中西部,臨大西洋,而其他三面則被沙漠包圍。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小鎮永遠都霧濛濛的,所以又被稱為睡美人。在德國殖民時期,這兒是德國移民的聚居地,所以小鎮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德國式的,居民也大都是德國後裔。甚至連這裡的遊客也以歐洲人居多,再加上涼爽的天氣,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在非洲的沙漠之中。
史瓦克蒙距離鯨灣港很近,是一座具有濃厚德國風情的海濱城市。進入這座海濱小城以前,一座高大的紅白兩色燈塔會首先映入人們的視線。據說百餘年以前,歐洲移民為了開拓西南非洲,在這裡建造了燈塔、碼頭、棧橋、船塢等設施。

3. 鯨灣港(Walvis Bay)
鯨灣港位於納米比亞西海岸,是重要的港口和旅遊城市。這裡有繁忙的貨港,也有旖旎的海濱風光,還有生猛海鮮。
遊客既能觀看到巨大的鹽場,火烈鳥遍佈的堰湖,還可乘遊艇暢遊海上,與海豚嬉戲,去探訪令人難忘的海豹島,更可乘滑翔機或騎沙灘車飽覽沙漠風光,體驗大自然的神奇。

 

峽谷奇景

魚河峽谷(Fish River Canyon)
長160公里,寬27公里,平均深度達550公尺,是僅次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世界第二大峽谷。這裡的峽谷地貌與著名的美國大峽谷地區非常相似。整個大峽谷區無人居住,也幾乎是生命的禁區——除了罕見的荊棘灌木和沙漠蜥蜴。
在幾百萬年前,Fish River水量充沛,洶湧湍急,給荒蠻的納米比沙漠帶來勃勃生機。然而經歷幾百萬年的滄桑巨變,如今的魚河已如風燭殘年的老者,完全喪失了與沙漠抗爭的實力。但是,當年咆哮的激流卻在沙漠中沖刷出一道壯麗的奇觀——魚河峽谷。

 

石雕遺跡

世界最大的岩刻畫集中地

頹廢方丹(Twyfelfontein)岩石壁畫位於奧普沃(Outjo(西部90公里處,是世界上古代岩雕最多的地方,總計約有2000個岩石雕刻。2007年它被列為世界遺產地,是納米比亞的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頹廢方丹(Twyfelfontein)是世界最大的岩刻畫集中地。迄今為止已記載有兩千多幅圖畫,大多數保存完好的是犀牛、大象、鴕鳥和長頸鹿,以及人和動物的腳印畫。
該遺產還包括六個繪有圖畫的岩石庇護處,在紅赭石上刻有以人為主題的圖畫。這些岩刻是從兩處遺產中挖掘出來的,包括來自後石器時代的石材工藝品,鴕鳥蛋殼珠和片岩吊墜。人或飛鳥很少見,據認為雕刻這些圖形是說明人變成動物的禮儀。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獅人〞,一個獅子的每個腳爪上有五個腳趾頭。該雕刻說明岩刻藝術與狩獵採集者的信仰體系有關。
這個著名的岩石藝術遺址群被錯誤的命名為頹廢方丹(Twyfelfontein),這是南非荷蘭語對若有若無的噴泉的稱謂。這個峽谷的泉水根本不像噴泉,很小。而它的達馬拉蘭(Damara Land)的名稱是Ui-Ais,即跳躍的水洞,可能會更貼切一些。驅車進入峽谷,會對寬闊的沙質穀底和乾涸的河床感到驚奇。更引人注目的是峽谷兩側和似乎真的要墜落穀底的巨大漂石。峽谷的史前居民選擇這些漂石來展現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

 

合法狩獵

〝狩獵並非亂捕濫獵,合法狩獵本身就是保護。〞
這是得到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公認的。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有重點的保護珍稀動物、有針對地捕獵過剩動物。通過科學的、有節制的、有管理的狩獵,利用狩獵運動所帶來的經濟與生態人工調節的雙重效益,能夠推動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良性發展,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以在非洲大陸只有像納米比亞等少數幾個管理良好的國家,才能真正開展科學的合法狩獵。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認定的〝國際狩獵〞指的是:由外國獵人前往目的國,目標是一種或幾種野生動物,外國獵人願意支付一定的費用以獲得某種經歷或戰利品的一種活動。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公佈的有關資料表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狩獵已經成為野生動物管理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目前,國際狩獵已演變成一種高檔消費形式和少數人從事的運動休閒項目,由此衍生的狩獵文化和狩獵產品也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並擁有相當的消費者。
合法狩獵是在保持種群數量、維護種群結構的前提下,在規定時間、地點和限定種類、數量、方式下進行的獵捕活動,通過科學測算,對病、老個體合理獵捕加以利用。開展有計劃的狩獵活動,淘汰老弱病殘野生動物個體,有助於純潔種群,減少疾病傳播和動物間無謂競爭,進而實現野生動物種群及其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按照生物保護學原理,如果種群達到一定規模而獵捕數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特別是有針對性地獵捕對種群繁衍不具貢獻能力的老齡雄性野生動物時,將不會對種群發展造成影響,對野生動物有益而無損。特別是在一些荒漠地區植被稀少,淘汰掉老弱個體可以減輕環境壓力,給強壯的個體提供生存機會。
真正的狩獵者是熱愛自然的。只有熱愛自然,才能融入自然,才能夠親身體驗到自然與人的關係。獵人們通過狩獵活動,熟悉了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懂得了不保護就將無物可獵的道理,懂得了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生態關係。從這一點看,〝狩獵〞是人類與大自然相識相處的過程。

 

景點簡介

1.埃托沙天然野生動物園
埃托沙國家公園是世界最大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地處溫得荷克北部,建於1907年,占地2.2萬平方公里。園內屬內陸平原和半乾旱的沼澤地帶,植物多為灌木、荊棘叢、草和古湃香脂樹林,還有野生無花果、棗椰樹及狼棘。動物種類繁多,有犀牛、大象、獵豹、鬣狗、獅子、豹、猞猁、豺、土狼、小羚羊、非洲水羚、麋羚、藍色類牛野羚、密獾及大蟒等。
除獸類之外,還棲息著323種羽色各異的鳥類。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駝鳥、鷹及禿鷹,小的有伯勞鳥、金絲雀等。到了夏天,雨季來臨,雨量充足,水禽來作客,火烈鳥也光顧埃托沙,並在此繁衍後代。
埃托沙面積大,動物種類數目繁多。到了冬天旱季,長期滴雨不下,整個埃托沙乾涸欲裂,樹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處一片枯黃,遇點火星都會燃燒起來。動物園中一個個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埃托沙,為動物提供了救命之水。為了存活,動物必須長途中跋涉到到遠處的池沼去飲水。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飲水的時間也錯落有序。這時節遊客可以在公路上、在池沼旁看見很多動物,也可看見種類不同的性情溫順的動物如長頸鹿、鹿、羚羊、斑馬等在同一個池沼旁戲玩,同飲一潭水。
雨季是觀鳥的好時節。遷徒的候鳥,主要是水禽回到埃托沙度夏,成千上萬只火烈鳥來此繁衍後代。只要雨水充足,水達到一定的深度,火烈鳥開始交配,雌雄共築一圓錐形的巢。每對火烈鳥只產一枚卵,而且幾乎所有的卵都在同一時節孵化成雛鳥。雛鳥過著群居生活,由雙親哺喂,它們成長很快,在水退之前就身強力壯、羽毛豐滿,能隨著大隊一起飛往雨量充足的地方越冬。每逢雨量少的夏季,火烈鳥不產卵,沒有完成留後的使命,只好抱憾離去。

2.納米比沙漠
納米比(Namib)在當地語中是〝遙遠的乾燥平地〞的意思,納米比亞(Namibia)的國名就取自納米比。納米比沙漠是本格拉寒流的傑作。數億年前,本格拉寒流衝擊大西洋海岸,由於溫度低,海水不僅不蒸發,還〝吸取〞了從海中吹來的濕氣,經過上億年大自然的變遷,乾燥的熱風將岸上山中的岩石風化為細沙和粉塵,納米比成為一片沙海。納米比沙漠有1億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它南面與南非以奧蘭治河為界,北面與安哥拉以庫內內河為界。
納米比亞的沙漠,沒有撒哈拉的浪漫,也沒有戈壁的浩瀚,但這裡有世界最變幻多彩的沙丘,千年植物, 一邊海洋,另一邊沙漠的景觀;還有酷似月球的地貌。這是納米比沙漠( Nambia Desert ),一個令人去完想再去的沙漠。

3.死亡谷
死亡谷(DeadVlei)位於納米比亞沙漠地帶,死亡谷裡看不到任何生物。這種特殊地貌的形成是由於沙漠裡無雨、無水,僅有的一丁點濕氣很快被吸收,失去了生物生存的條件。

4.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

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是一座歐式大樓,收藏與展覽規模都很可觀。整個博物館是納米比亞文化歷史的一個縮影,是瞭解其歷史過程,經濟文化,民風民俗的最佳教科書,館內設有多個分館,是旅遊者嚮往的勝地。

5.仙女圈
納米比亞的〝仙女圈〞 (fairy circles) 在非洲國家納米比亞的海岸線附近,存在著許多神秘的〝仙女圈〞,儘管怪圈周圍雜草茂盛,但怪圈內卻是寸草不生,科學家查找了許多種可能原因,但卻發現目前還沒有一種原因可以解釋這種神秘的現象!由於這些怪圈至少存在了30年,因此〝人為炮製〞的因素也被排除在外。
這些神秘怪圈位於納米比亞海岸線附近的平原上,從空中看去,這些直徑從2公尺到10公尺不等的怪圈異常醒目。儘管怪圈周圍的野草長得非常茂盛,但是怪圈裡面卻是一片沙土、寸草不生。事實上,〞仙女圈〞的存在至少已有30年的歷史了,當地人對它們已經習以為常。

 

推薦線路

推薦線路
埃托沙國家公園是世界最大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地處溫得荷克北部,建於1907年,占地2.2萬平方公里。園內屬內陸平原和半乾旱的沼澤地帶,植物多為灌木、荊棘叢、草和古湃香脂樹林,還有野生無花果、棗椰樹及狼棘。動物種類繁多,有犀牛、大象、獵豹、鬣狗、獅子、豹、猞猁、豺、土狼、小羚羊、非洲水羚、麋羚、藍色類牛野羚、密獾及大蟒等。
除獸類之外,還棲息著323種羽色各異的鳥類。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駝鳥、鷹及禿鷹,小的有伯勞鳥、金絲雀等。到了夏天,雨季來臨,雨量充足,水禽來作客,火烈鳥也光顧埃托沙,並在此繁衍後代。
埃托沙面積大,動物種類數目繁多。到了冬天旱季,長期滴雨不下,整個埃托沙乾涸欲裂,樹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處一片枯黃,遇點火星都會燃燒起來。動物園中一個個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埃托沙,為動物提供了救命之水。為了存活,動物必須長途中跋涉到到遠處的池沼去飲水。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飲水的時間也錯落有序。這時節遊客可以在公路上、在池沼旁看見很多動物,也可看見種類不同的性情溫順的動物如長頸鹿、鹿、羚羊、斑馬等在同一個池沼旁戲玩,同飲一潭水。
雨季是觀鳥的好時節。遷徒的候鳥,主要是水禽回到埃托沙度夏,成千上萬只火烈鳥來此繁衍後代。只要雨水充足,水達到一定的深度,火烈鳥開始交配,雌雄共築一圓錐形的巢。每對火烈鳥只產一枚卵,而且幾乎所有的卵都在同一時節孵化成雛鳥。雛鳥過著群居生活,由雙親哺喂,它們成長很快,在水退之前就身強力壯、羽毛豐滿,能隨著大隊一起飛往雨量充足的地方越冬。每逢雨量少的夏季,火烈鳥不產卵,沒有完成留後的使命,只好抱憾離去。